​对你而言,学习给你带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对你而言,学习给你带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本人现在在市场部上班就是每天考虑怎么做广告策划那种,以前上学用的东西现在基本用不上,我就想说两点。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上学的时候偏科就拿不出好成绩。不偏科就是硬着头皮学兴趣什么的索然无味。走向社会我认为最重要的两门学问是英语和计算机。我现在excel函数制表、PS、视频剪辑都是工作需要才会的。没人教咋办?自己百度知道+百度经验。因为业务的关系还能问问别人,很多都是自己一点一滴学出来的。办公软件如果你能熟练掌握能为你的工作成绩增色不少,当然付出总会有回报。现在起码在我们单位我就是这方面的权威,再加上其他业务水平。可以让我在领导同事面前顺风顺水。即便如此但是我还是觉得学的不够多,以我这方面为例子,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也在进步,广告成了多种多样的,有些成了移动PC端,微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上捧红了很多网红,要先让我们的产品不断打出名堂,就要学会多重传播手段。想想以前学习的时候时间都荒废了。建议咱们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多学点东西尤其是计算机、外语出来社会绝对有用。所以说学习重要么?人只要或者就要学习,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会运用知识和经验。他是人立足人类社会的根本。

​对你而言,学习给你带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 汇30资讯

孔子赞扬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对求知有何启发?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语出自巜论语.公冶长》,序号:5.15。本语段是孔子回答学生子贡的问话。此语已成了成语,流传两千多年,弥足可见其精辟,生命之长久。敏,聪明,指天资聪慧,天赋敏悟,先天就具有的素质。故孔子把人分成上智与下愚,“敏”就属于“上智”。好(haO,第四声,动词),喜好。“好学”,喜好学习,先天具有,亦有后天养成的。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耻辱”或“认为……耻辱”。“下问”,向下请教"。孔子评论卫国大夫孔圉(丫u,第三声)有三层意思,第一是“敏”,天生的;第二是“好学”;第三是“不耻下问”。故孔圉死后谥号“文”。

“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这是朱熹给本章孔圉的评价。其实亦是孔子的教育观和学习观。(20200618)(谢系统将拙文推荐进巜头条》首页)(谢“王营评教育”君之邀)

​对你而言,学习给你带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 汇30资讯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姓孔名圉,是卫国的大夫。谥号,是大臣死后由皇帝赐给的封号,这一封号往往是对其一生的综合评价。子贡好像对孔圉“文”的封号不太服气,于是孔子解释道,能被谥以“文”的封号,至少要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聪明,二是好学,三是不耻下问,三者缺一不可。

请对照一下你所教的学生和你身边的人,有几个人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

一般情况下,聪明的人大都不好学,更不用说“不耻下问”了。聪明人的头脑反应快,自以为事事比别人强,一般比较高傲;聪明的人口齿伶俐,善于见风使舵,虽然没有太大的学问,但往往能博得上司和同伴的喜欢。在学校里,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头脑灵活,接受新知识快,一节课下来,他们几乎什么都学会了,人人都夸他聪明,但是考试成绩就是不理想,最终也一事无成,原因是他们聪明不好学。相反,有些学生看上去笨笨的,很木讷,默默无闻,不事张扬,对新知识的接受很慢,但是善于花费时间和精力将学过东西弄通弄懂,并通过经常性的复习巩固,表面上看他们好象笨笨的,有时候要比聪明的学生多用一半多的时间学习,因而考试时却常常遥遥领先,原因就他们知识掌握的扎实牢固,随着年级的升高,反而越学越轻松。

​对你而言,学习给你带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 汇30资讯

在我看来,聪明和好学二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天资不聪明的学生,如果能做到好学,也会变得聪明起来。第一类学生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聪明,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他们如果真聪明的话,就一定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天上不会无故掉馅饼,没有种植就没有收获。当时学会的东西总是会遗忘的,如果不花时间巩固复习,知识就永远不会变成自己的。

一个人做到了聪明好学,也只是具备了成才的先决条件,最多能成就三分之一的基业。要想成就大事业,还必须加上“不耻下问”,这才真正能配以“文”的封号,因为人生有限,知识无涯,即使你多么聪明好学,也不可能穷尽世界上所有的知识,也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只有把“学”和“问”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学问”。然而,“不耻上问”许多人还能容易做到,要让人做到“不耻下问”,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人一旦地位提高,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什么都懂,比手下任何人都厉害。遇到事情向手下人请教,反而觉得自己没有学问,有损体面,于是刚愎自用,在处理某些重大问题时作出了错误的决定,下属按照你的决策行事,结果给事业造成重大损失,这样人能成就大事业吗?

​对你而言,学习给你带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 汇30资讯

都说历史上的封建皇帝非常专制,金口玉言,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然而我在读历史和观看古代电视剧的时候,却发现不是这样。古代有“庭议”制度,皇帝要定期“上朝”处理国家大事。“庭议”时,皇帝根据大臣所上奏折,将近期发生的国家大事提出来,征求文武大臣的意见,君臣达成共识后由相关部门落实。当然也有不这样做的,皇帝躺在后宫里,不问青红皂白,胡乱发号施令,这种昏庸的皇帝只有品尝“亡国”苦果。最典型是刘邦和项羽,刘邦出身寒微,没有喝过多少墨水,文不如张良、萧何,武不如韩信,然而他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不耻下问,遇事从不自作主张,多方征求属下意见,尽最大可能以正确的决策指导各场战争,于是赢得了天下。项羽就不一样了,出身楚国贵族,自以为地位比刘邦高、本事比任何人都大,一人说了算,就连被他称作“亚父”、最信任的谋士范曾的意见了听不进去,结果落了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下场。

古往今来,凡是成就大学问、大功业的人,几乎都是“不耻下问”典范。《论语·八佾》篇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八佾第三)。有一次孔子去参加鲁国国君祖庙的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有关祭祀的每件事。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礼的精神啊。” 我国现代著名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在逝世前两个星期的一天里,得知外孙女婿来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讲授高能物理粒子的基本知识。老伴劝他:“你连坐都支持不住,还问这些干什么?”竺老听了老伴的话儿,一边咳嗽一边说:“不成,我知道得太少。” 好一个“我知道得太少”!这种谦逊好学、不耻下问、永不满足的精神,正是一个著名科学所应具备的可贵品质。竺可桢在气象学上辛勤耕耘,数十年如一日地进行观察研究,一生硕果累累。谁能想到,一个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竟还在84岁高龄,在生命垂危之际,先后五次向晚辈求教“补课”,这正是他在科学上走向人生光辉顶点的基本要素,怎能不令人深深敬佩呢?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