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和哲学有关系吗

计算机和哲学有关系吗?

古典时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论证的有效与否取决于其逻辑结构,而与非逻辑的词项无关。他所探讨的论证形式中最有名的就是所谓的三段论:

  • 所有人都是会死的。
  • 苏格拉底是人。
  • 因此,苏格拉底会死。
你可以把上边的“苏格拉底”替换为任何别的事物,把“会死”替换为其他任何谓词,这个论证依然是有效的,因为这个论证的有效性取决于它的逻辑结构。这里的逻辑用词——“所有”“是”“因此”——才是真正起作用的部分。亚里士多德还从他的逻辑系统里总结出了三条基本公理:
  • 事物概念与其自身都是同一的(同一律)
  • 任何命题都不可能既真又假(矛盾律)
  • 命题不是正确的就一定是错误的(排中律)

这些公理不是用来描述人们实际的思维活动的(那是心理学研究的领域),而是用来规定一个理想化的、绝对理性的人应该如何思维。

千年之后,一个叫布尔的数学家像笛卡尔重塑欧氏几何那样重塑了亚氏逻辑学:使其摆脱人的直觉思维限制,赋予其精确的代数符号。举个例子,当亚里士多德写到:

所有人都是会死的。

布尔将“人”和“会死”替换为变量,将逻辑词“所有”和“是”替换为数学运算符号:

x = x * y

意思即是,“任何在x集合中的事物也在y集合中。”

布尔总结出了一套“布尔代数”的东西(今天所有学习《线性代数》的学生都应该知道),来描述数学集合之间的关系。这套东西被克劳德·香农用在了自己的硕士论文中,而香农想要构建的,则是数字电路中的逻辑关系。香农运用布尔逻辑创建一个可添加二进制数字的回路(这很接近今天的与非门)。通过将这样的电路串联起来,可以构造任意复杂的算术操作。这些电路现在被称为算术逻辑单元,这种基本构件是现代计算机的关键组成部分。

如何辩证的看待得失?

陷入了得失的我们,这辨证论题要看其中是不是体现了积极的意义,既不能完全乐观的看待所得,也不能悲观的看待所失。先看得失:

我们行驶的道路越来越宽阔,眼光却越来越狭窄。

我们可以去击破原子,却不能突破偏见。

计算机和哲学有关系吗 - 汇30资讯

我们居住的房屋越来越宽敞,家庭却越来越小型化,可以享受的生活便利日益增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却日趋减少;

我们获得了一张又一张的学位证书,却愈加频繁的陷入对常识的茫然中;

我们广泛的猎取各类知识,却越来越缺乏对外界事物的准确把握和判断;

专家越来越多,问题却也日渐增加;药物吃得越多,健康却每况愈下;

我们花钱太疯,笑容太少,开车太快,发怒太急,熬夜太晚,起身太累,文章读得太少,电视看得太勤。

我们不断聚敛物质财富却逐步丢失了自我价值;

我们话语太多,真爱太少,谎言泛滥;

我们掌握了谋生手段,却不懂得生活的真谛;

我们让年华付诸流水,却不曾将生命倾注其中;

我们的住房越来越好,脾气却越来越糟;

我们付出的很多,可获得的很少;我们购买了很多,可从中得到的乐趣却很少;

计算机和哲学有关系吗 - 汇30资讯

我们能够往返于地球与月球之间,却不愿意向新邻居问好;

我们可以征服外部空间,却难于走进内心世界;

我们可以去击破原子,却不能突破思想偏见;

我们写的很多,可学到的很少;计划很多,可完成的很少;

我们学会了追赶时间,却没学会耐心等待;

我们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道德品质却日益滑坡;

我们生产更多的电脑用于储存更多的信息和制造更多的拷贝,而相互的交流与沟通却越来越少;

我们拥有的是数量,缺乏的是质量。

这是一个快餐食品和消化迟缓相伴的时代,一个追名逐利和人情冷漠相生的时代。

我们的休闲多了,乐趣却少了;

食品种类多了,营养缺少了;双薪家庭增多了,离婚率也上升了;居室的装修华丽了,家庭却残缺破损了。

计算机和哲学有关系吗 - 汇30资讯

“得失”中瞥了一眼人生意义,发现这只是现实,只是得失,辨证的看每人理解都有所不同,自己咋想就咋想吧!

谢谢邀请

至于得失,那就谈失吧,得怎么也是高兴的。

对于失去如果您有能力会失去吗?不管任何东西您做的不好才会失去,主要面对的是失去后的自我心里安慰。像古话说的“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就让命运背锅吧。多说一句我是不信命运的。

所谓得失,就是得到与失去。而我要讲就是得到当然好,但是失去也见不得有多不好。重要的是你如何从得失中看到经验教训。在以后的生活中得到的更多,失去的更少。说到这里抛开先天的因素,也就是剩下努力的因素,失去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努力不够,就比如考试的分数有高有低。当然要除开那些超过你本身能力之外的欲望。

看待得失无非就是心态的问题。在得到时不骄傲,在失去时不气馁有向上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