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对相声有什么贡献

马三立对相声有什么贡献?

马三立 (1914年10月1日-2003年2月11日),出生于天津市,祖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中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

相声八德之一马德禄之子。回族。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是五、六、七、九届天津市政协委员。[1]亦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擅使“贯口”和文哏段子。马三立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氏相声”,是当时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马氏相声雅俗共赏,在天津更是形成了“无派不宗马”的说法。

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解放前,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搭档表演。1947年,登上了天津大观园剧场的舞台,与侯一尘搭档;翌年,第三次来到北京,在华声电台和茶社戏园演出,以他风格独特的马家相声在曲艺迷中引发关注。

建国后,马三立积极编演新相声。1950年,应新声戏院之邀,马三立重回天津演出。[2]此后近十年间,他参加赴朝慰问团文艺队并任副队长,当上了市曲艺团副团长,还被认定为市政协委员,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文艺工作者


马三立对相声有什么贡献 - 汇30资讯

马三立对相声有什么贡献 - 汇30资讯

马三立对相声有什么贡献 - 汇30资讯

马三立是律门相声的魂魄,他的相声风格可以用一个“俗”字概括,正所谓真俗、大俗、美俗,它们记录着相声发展的美学历程,也维系着这门艺术的生命力,也是“马派”相声长驻津门面的历史缘由。

相声“生”于北京而“长”于天津,用侯宝林大师的话说:“北京是出处,天津是聚处。“马三立的说法:“北京是发源地,天津是发祥地。上世纪初,八德八位相声成长期名字中带有“德”字的代表人物,如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等都是刚开始往返京津两地,日子久了都在天律落脚扎根,此时单口、对口、群口,以及各种包袱类型及手法,都已发展成熟。如果说北京赋予相声更多的是千年历史文化积淀,那么,天津近现代城市化的过程和市民阶层的成长壮大以及新兴平民意识的觉醒便是激活其由“技艺”而“艺术”、由“玩笑“而“婉讽”的重要由头。京津两地相隔二百四十里地,它们在文化取向上不尽相同。当初相声虽然在鼓楼、天桥一带为底层老百姓所喜爱,但却左右不了京城精英阶层对主流文化的热衷。“三纲五常”还在他们心中镌刻着大气、简古、中和、曲致、空灵、淡泊,文人精英的艺术雅趣依然普遍流行,底层小市民的意识在那时的京城还成不了气候。而天津就不同了,它是近代发展起来的移民城市,外地移民在迁徙过程的同时完成了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由原始自然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逐渐形成了由租借地洋房、城内四合院瓦房和城郊大杂院及窝棚(贫民窟) 三者混为一体的津门亚文化,而市民阶层亚文化的艺术取向与士子精英各异其趣,其审美特质可以归结于一个“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