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鉴真东渡日本,到底带走了什么,让后人诟病

历史上鉴真东渡日本,到底带走了什么,让后人诟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不要以狭隘的民族主义去看鉴真大师。

鉴真大师去日本是为了弘扬佛法。

作为一个僧人,这是他应该做的。

而鉴真在日本为了传佛法,也使用了自己的医学能力和其他能力,让日本有很多进步,这也是好事。

因为即便没有鉴真存在,这些东西早晚也会被日本学会。

鉴真的时代中日并不是敌人,甚至日本还一味学习大唐文化。

到中日为敌,还是明代末期的事情,鉴真不可能预测到这么多年以后的事情。

鉴真大师曾将几样“国宝”带到日本:它们在中国仅是日用品

鉴真大师去日本,并不仅仅是宣扬佛法这么简单,更带去了很多宝贝,包括:中医、书法、建筑、雕刻甚至豆腐、茶叶和味增。听萨沙说一说吧。

鉴真大师为了宣扬佛法,冒着大唐政府的禁令,进行了6次偷渡,最终达到了日本。

为此,鉴真大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几次险些送命,最终还瞎了双眼,大弟子祥彦在途中死去。

最终,在天宝十二年(753),鉴真大师东渡成功。

他在日本萨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月浦)登岸,由此活动了10年,最终圆寂。

直到今天,日本人对于鉴真大师评价非常高,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除了佛法以外,鉴真大师还带去了很多东西。

第一,中医。

在鉴真大师到达日本之前,这里已经有了中医,也叫作汉方医学。

在公元5世纪,也就是鉴真大师之前200多年,中医经过朝鲜半岛进入日本。

可是,此时日本的中医,还是很弱的东西。中医的药物稀少且昂贵,医生的水平也低下,只是为日本的宫廷和少数贵族服务。

七月七那天,唐玄宗和杨玉环在长生殿夜半无人时究竟做了什么?

据说,七月七这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织女是天界的纺织女工,有一双异于凡夫俗子的巧手,老实本分的青年农民牛郎与一头牛相依为命,大概前世有约,牛郎多看了池塘中洗澡的织女一眼,从此世间多了一段凄婉动人的爱情传奇。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其实是先民对男耕女织生活的美好向往,当不得真。真正在七月七秀恩爱、大把撒狗粮的另有其人,不是牛郎而是“三郎”(李隆基小名),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年轻时英明神武,将大唐王朝推向了盛世辉煌,自从收了天生丽质的杨玉环之后,忽然不思进取,皇帝也做的吊儿郎当起来(从此君王不早朝)。

七月七是个传统节日,唐代女子不管有钱没钱,都要换一身干净衣服,脸朝西冲着上弦月眯缝起眼穿针引线。因为月色昏暗,能见度太低,成功机率不是很高,偶尔有穿过的那真的就是“巧”了。有崔颢《七夕》为证: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珮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历史上鉴真东渡日本,到底带走了什么,让后人诟病 - 汇30资讯

李隆基在位时候,每年七月七自然要与民同乐,月初时,有关部门就得提前采购大量“钿针”,以备宫中乞巧之用。据《开元天宝逸事》记载,宫中都要用锦搭建高百尺的穿针楼,上面罗列各种时鲜水果,宫中有头有脸的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这样的场合,自然少不了丝竹歌舞,兴致来了,李隆基有时也会露一手敲架子鼓的绝活,这时生活中的伴侣、艺术上的知音杨玉环则手挥琵琶与三郎合奏一曲《沧海一声笑》。上行下效,长安城中士民自然也要通宵达旦共庆升平。

关于李隆基时的七夕盛况,有许多唐诗记载其事,而其中最为著名者,无疑当属白居易的《长恨歌》了。

渔阳鼙鼓惊破了霓裳羽衣舞,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也埋葬在了马嵬坡,等到车驾回銮时,孤枕难眠的李隆基派方士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杨玉环,希望可以再续前缘,功夫不负有情人,临邛道士终于在海外访到了位列仙班的杨玉环,杨玉环感慨唏嘘不已,但天人相隔,只能是“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同时表示: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历史上鉴真东渡日本,到底带走了什么,让后人诟病 - 汇30资讯

许多人读了这几句,都以为李隆基和杨玉环在七月七的“夜半无人私语时”,发下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誓言。很少有人留意到“长生殿”三个字,更没有人想两个人在七月七不在宫中呆着,为什么要跑到华清宫长生殿撒狗粮?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他们却没有能抓住重点。

敲黑板,《长恨歌》的重点部分其实就隐藏在这几句中,关键节点就是“长生殿”这三个字。

《旧唐书》记载,“新成长生殿,名曰集灵台,以祀天神”,原来,长生殿乃是神殿,而非寢殿。前贤陈寅恪认为长生殿乃是庄严清净之地,不是秀恩爱的场所(“神道清严,不可阑入儿女猥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