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有三个善人,她们真的善良吗

《红楼梦》里有三个善人,她们真的善良吗?

《红楼梦》里有三个善人,她们真的善良吗?

王夫人与“善人”二字不沾边。

其一,她一巴掌要了金钏的命,事后还流下鳄鱼的眼泪,并且在薛宝钗面前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的推卸自己的责任。

其二,收拾起情敌赵姨娘母子来毫不手软,对有可能威胁到儿子贾宝玉地位的庶子贾环刻意打压。

其三,对婆婆史老太君阳奉阴违,尤其是在贾宝玉的婚事上,联手大女儿元春直接架空贾母。

《红楼梦》里有三个善人,她们真的善良吗 - 汇30资讯

青春丧偶的李纨算不上善人。

书中第五回,李纨的曲子《晚韶华》里有这样一句,“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很明显,这句话是指责李纨不为儿孙积阴骘。

所谓阴骘,指阴德。一个不积阴德,德行有亏的人怎么可能是善人呢?

李纨充其量勉强算得上“伪善人”。

袭人不仅不是善人,相反,还是大恶人。

其一,她以莫须有的罪名,向王夫人进谗言,构陷对她处处友好的林黛玉,其主要原因仅仅是她不希望林黛玉做贾宝玉的正妻。

其二,为了自己的姨娘梦,不惜背叛前主子贾母,投靠新的当权派王夫人,又甘当王夫人的马前卒,到处散播贾母外孙女林黛玉的坏话。

其三,在怡红院拉帮结派,培植自己的势力,对才貌皆在自己之上的晴雯暗地使绊子,致使头脑简单、性格刚烈的晴雯含冤而死。

在我看来,王夫人,袭人都算是真善良,因为他们都做过惜老怜贫,扶困救危的善事。她们不完美,但本身没有害人的故意。李纨却算不上。她没有做过恶事,可也没有做过善事。

看细节:刘姥姥初进荣国府打秋风,王夫人叮嘱凤姐“不可简慢了他”,二进时赠她百两银子。姥姥二进荣国府时,曾误睡在宝玉床上,弄得屋子“酒屁臭气满屋”,袭人发现后没有声张,而是做了紧急处理。并微笑着好声安慰刘姥姥。看人品,不是看她如何对待地位低下的陌生人。从王夫人和袭人对待刘姥姥的态度,我们可以感受到她们纯粹的内心。

王夫人,许多人认为她伪善,并常以金钏儿与晴雯为例,但仔细想想,她确实有点冤枉。金钏之死,是金钏有错在先,被赶出后,心高气傲的她又钻了牛角才造成的。对她的死,王夫人也后悔,不但赏了金钏娘五十两银子,还将金钏的月例给了金钏的妹子。这种作法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可是难得一见的。

晴雯虽然死的有点亏,何尝又不是自作自受。如果她不恃宠而娇,如果她不任性跋扈,她不会被人算计,毁谤。如果她遵守府里制度,有了病及时挪出院子,王夫人见不到人,说不定就可以躲过一场祸事。

关于袭人,她确实是忠心一片,她有心机,有城府,会算计,但她的本意都是想让宝玉走向正途。并不曾恶意诋毁过任何人。

孝庄太后的灵柩37年未下葬,遗体是怎么样保存的?

这个问题还是我来给大家聊聊吧,孝庄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崩逝(1688.1.27),此后因为康熙大帝对孝庄太后葬地的难以取舍导致灵柩停放在清东陵陵区风水墙外的暂安奉殿达37年之久。这期间遗体当然是在棺椁里正常保存的,并没有采取所谓专门防腐的措施,因为清代皇家根本就没有追求遗体不腐的传统。

清代顺治皇帝之后无论是皇帝、太后还是妃嫔死后,经过大殓遗体放入内棺后套上外椁,在棺椁上漆饰几十遍金漆(漆饰次数依地位而定),自此以后棺椁无论是暂安停放还是奉安地宫都不在打开。那为什么说清代皇家不追求遗体的不腐呢?原因如下: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朝代,在没有进关的时候满族就已经采用火化的方式安葬遗体了。在康熙年间所著的《大清会典》里记述了清太宗皇太极的葬礼,里面提到在皇太极驾崩一周年的时候将梓宫火化,然后由皇后、公主等捡殓骨殖的情形。请看原文“是日,奉移梓宫升化,行练殓礼。皇后、公主等诣升化处举哀,恭行练殓”。不只是皇太极,包括顺治皇帝也是以火化的方式以骨灰入葬孝陵地宫的。还有1981年对清永陵地宫的考古也发现努尔哈赤的叔叔爱新觉罗·礼敦和爱新觉罗·塔察篇古也都是以骨灰的方式安葬地宫。
▲清永陵地宫骨灰罐

那为什么当时满族会有火葬的传统呢?其实这和当时满族人游牧、渔猎的生活方式相关,乾隆皇帝曾说过满人火葬这个问题,他说“本朝兆迹关东,以师兵为营卫,迁徙靡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顾用火化以便随身奉持。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清代初期皇家甚至还在沿用入关前的火葬旧制,所以以后改用土葬之后也不会对尸体的防腐有什么特别要求。换句话说,火化都能接受,遗体正常腐败又有什么不可呢。

很多人都将祭拜时间、楠木棺椁以及地下暂安当做是为了遗体不腐胡乱关联起来,其实根本就没有关系。

⒈使用楠木棺椁是因为楠木耐腐、防虫、不容易变形的特性,所以很多皇宫里的家具、书柜等都用楠木制作,这和防止遗体腐败关系不大。
▲纯惠皇贵妃地宫(那拉皇后棺椁早已腐朽,只能将纯惠皇贵妃棺椁分开使用)

⒉祭拜时间在冬季竟被有些人也说成是为了防腐,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皇陵最重要的祭祀是“四时大祭”和周年祭,四时大祭包括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四个时间,孝庄太后是12月25日崩逝的,那么周年祭当然就在冬天啦,还有祭祀并不会打开地下暂安处,只是在大殿里祭祀牌位,所以祭拜时间在冬天是为了防腐这个说法实在荒唐。
▲孝庄太后昭西陵隆恩殿(暂安奉殿改建)

⒊孝庄太后灵柩暂安在地下这个说法还有待考证,史界对此也有争议,我们暂且不谈,就暂且相信是在地下奉安,这和防腐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史料清代皇帝棺椁暂安时有的在地下也有在地上的,而且棺椁从京城殡宫奉移到陵寝附近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少则几月多则几年,所以这和防止遗体不腐没有关系。

清朝敬事房是怎样的机构?

清朝敬事房是怎样的机构?

说起敬事房这个存在,我想大家脑海中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这个情节,一个大太监带着几个小太监,手里捧着一个木盘里面放着绿头牌,这些绿头牌宽寸许、长不及尺,每张牌上都工工整整地写上了某位妃嫔的姓名、封号以及入宫年限,等着皇帝“翻牌子”,决定今晚谁侍寝。

如果皇帝当天并没有侍寝的需求,便会大喝一声“退下”,那么这几个太监便会识趣的离去;反之,如果皇帝今天心情不错,或者有特别想“共赴巫山”的妃嫔,那么他就会将写有这位妃嫔的牌子给翻过来,这个时候,这几个太监就会识趣的退下,赶忙去给这位妃嫔“报喜”,并让她做好为皇帝“侍寝”的准备。

只不过,这个侍寝的过程是极其繁琐的,首先这位妃嫔在接到太监传来的“喜讯”后,先要沐浴更衣,在将自己洗净后进行薰香。待到一切完成后,便会被太监们便会用大毯将妃嫔给裹起来,再由两个敬事房太监将其抬到皇帝的寝宫中。然后扯去大毯,放置于龙床上,接着就是“与帝交焉。

这个时候,敬事房的太监的工作还没有结束,需要礼物在门外守护,并将皇帝今天的宠幸记录做好——“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皇上宠幸某妃”。

此外,为了防止皇帝过度沉迷而不知节制,若与妃子“恩爱”时间稍长,守在门外的敬事房太监就会高呼一声“时间到了”,以达到提醒皇帝的目的。若这个时候皇帝兴致正高装聋作哑,根本不回复的话,门外的太监则会再喊一次,若喊了几次,皇帝还是装聋作哑的话,敬事房的太监就会屁颠屁颠跑去去请皇后,皇后到了以后就会在门口背祖训,一直到皇帝忍无可忍答到“可以了”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