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将至,农村家里门上挂艾草,哪一天挂最好?为什么

端午节将至,农村家里门上挂艾草,哪一天挂最好?为什么?

端午节将至,农村家里门上挂艾草,哪一天挂最好,为什么?

端午节将至,农村家里门上挂艾草,哪一天挂最好?为什么 - 汇30资讯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农村人是非常重视端午节的,端午节之前,在田间地头就有很多人割艾草,因为端午节的时候要用艾草。我小时候,每次端午节奶奶就会做各种各样的香包给左邻右舍的孩子们,香包里装的都是艾草。端午节当天早上,农村家家的门上都挂上了艾草,母亲煮一锅鸡蛋和大蒜,里面也有艾草,可见农村人过端午节艾草是必不可少的。

在端午节为什么要用艾草做香包,煮鸡蛋,把艾草插在门上呢?

艾草驱虫防病

艾草是一种中药材,它具有特殊的香味,现在很多中医养生馆都做艾灸,起到舒筋理气,去除湿寒的功效。农村人用艾草做香包挂在小孩的脖子上,煮鸡蛋放艾草,门上挂艾草都是为了驱虫杀菌,防病治病的。

祈福保平安

在农村艾草象征着吉祥如意,在门上挂艾草是为了给家人祈福,保佑一家人健康平安,无病无灾。

驱鬼辟邪

农村人认为,柳条,桃枝和艾草都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清明节门上挂柳条就是为了驱鬼辟邪,端午节挂艾草也是为了驱鬼辟邪,保佑家门清净,一家人无祸无灾,幸福安康。

马上就要过端午节了,你家准备艾草了吗?你们那里都有那些端午节习俗,欢迎留言。

艾草有人工种植的,也有偏远农村地里土生土长的。人工种植的艾草由于施过肥,所以生长茂胜,艾草高大叶片肥厚,自然生长的艾草由于没有人工施过肥,艾草生长瘦小,叶片也薄一些。艾草用途之泛,传说古代的农村有妖魔、瘟神,法师在端午节这一天将艾草插在门上,没想到艾草在端午节这一天插在门上药性特别足,艾草药味香飘十里。瘟神隔万儿八千里都闻到了这个味道,呛得四处逃跑,在也不敢来骚扰人民了。所以后人每年都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将艾草插在门上。艾草烧成灰后包在婴儿肚脐上,防止脐带脱落后露风对婴儿不好。艾草是蚊虫的天敌,晒干后燃烧也可以薰夜蚊子。艾草也是制作蚊香的好材料,艾草最好是在端午节前后收割,药效特别好。

说到艾草,我想起去年快过端午节时,我妈妈给乡下亲戚打电话,千叮万嘱:“请一定要割端午当天的艾草,我到时来拿。”

我妈之所以这么叮嘱,乃是在她看来,只有端午当天的艾草药效才是最好的。把它拿回家挂门外,平时大人小孩有个蚊叮虫咬、消化不良,她都拿艾草来煎水搽抹或饮用。

我有段时间身上痒,咨询了药剂师同事,他也建议我用艾草水泡泡,我用家里的干艾草泡了一段时间,效果甚好。

由此可知,端午节艾草果然有奇效呢。怪不得我妈不仅当天挂,还要求是当天采割的。

观察周围人的习惯,也多是端午当天悬挂艾草,我想这与节俗传统有关,也与时令相符。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有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的习惯,前两项大家都知道是纪念屈原。后一项据说是某年五月发灾疫,众家病倒,唯有一家门屋后挂满艾草得免,此后五月挂艾草成为习俗。

端午节为五月初五,传说中百毒出动的时节,挂艾草能免疫,又因其形似剑,有辟邪作用,故尔端午挂艾草也成为固定形式之一。

从科学时令来讲,五月蚊虫始盛,细菌滋生,艾草于此时正茂,其驱蚊止痒、温经活血之效也是最佳时刻,因而端午前后挂艾草也有科学道理。

因为端午节气众所周知,所以当天挂艾草的人是最多的,但实际上,在此前后挂艾草应该是没什么区别的。为呼应气氛,就选在五月初五挂,也未尝不可。

因为端午节气众所周知,所以当天挂艾草的人是最多的,但实际上,在此前后挂艾草应该是没什么区别的。为呼应气氛,就选在五月初五挂,也未尝不可。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到端午时节,咱们这儿都有挂艾草,包粽子,赛龙舟,对山歌的习俗。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的当天早晨,爸爸都会将采回来的艾草挂在家里的大门上。吃过早饭,妈妈就在家包粽子。

我和弟弟则和村子里的小伙伴们到咱们这儿的大河边上看赛龙舟,河畔两边站满了咱们这些土家儿女以及苗寨的姑娘小伙。等到赛完龙舟,就到了那些情窦初开的姑娘小伙们最为关切的时刻了——对山歌。

河两边的姑娘小伙们,你一句我一句的对着山歌。要是小伙看上了对面的哪位姑娘,就会用山歌唱出对她的情意。

现如今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赛龙舟和对山歌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但咱们依然保留着挂艾草的习惯。

咱们这儿地处西南山区,长年空气湿度比较大,容易滋生蚊虫。端午前后,又恰逢梅雨季节,在家中悬挂艾草,艾草所散发的独特香气可以起到驱赶蚊虫,去湿除寒,杀菌消炎,防病治病的效果。妈妈在世的时候,就经常用艾叶做成香包让我们放在身上,用以除瘴。还经常用艾草煎水给我们洗澡。

端午节在门上挂艾草还有吉祥保平安的意思。据说黄巾起义时恰逢端午,朝廷官员宣称黄巾所到之处 ,鸡犬不宁。所以老百姓都躲着黄巾军,让义军没有了后援。

黄巾军的军师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说是黄巾军不杀忠义之士,家中悬挂艾草者,皆为忠义之士。隧而家家悬挂艾草以保平安。

果然,悬挂艾草的人家,黄巾军丝毫不犯,老百姓也就不躲了,随之而来也帮黄巾军解决了后援粮草的问题。从此,这一习俗流传至今。

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小村倌在这儿提前祝大家端午节快乐。如果您有时间,就回家陪爸爸妈妈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您们那儿还有哪些关于端午节的民俗,欢迎评论区留言,谢谢!

古代有同性恋吗?

同性恋永远是个千古不变的话题,男男同性恋叫耽美(以前叫分桃断袖以及龙阳之好,断背之情),女女同性恋叫百合(还叫磨镜,拉拉,蕾丝边)。今天大官人人不讲百合的故事,只讲耽美的故事。

讲三个:断袖,龙阳,分桃。

一,断袖之癖:

当刘欣18年后再次看到董贤的时候,他的心依然颤抖不已。唇红齿白,肤如凝脂,此人本应天上有,为何因我落人间?

他忽然感觉这30多年过的完全就是行尸走肉的生活。与贤儿相比,三千佳丽皆为庸脂俗粉。因为她们身上没有贤儿的这股灵气。

当我们互相拥抱的时候,我突然感到一阵满足,人生难得一只鸡……

为了他放弃我现有的权势那又如何?

为了他,我就算沦为平民那又如何?

只求与他终生厮守。

“皇上,该上朝了”内侍进来说道。

我轻轻起身,怕打扰睡梦中的他,没发现他正枕着我的衣袖睡得香。

“拿剪刀来”,我轻声说道。

我用剪刀轻轻的把衣袖剪断,让他好好的做一个美梦吧。转身上朝。

————典故取自汉哀帝刘欣与董贤的断袖之癖。

二,龙阳之好

有一次为安釐王和龙阳君去钓鱼,龙阳君钓到大鱼之后就把小鱼扔了。于是他感叹地对安釐王说:“唉呀,以后有了更好的男人你就把我给忘了”。

安釐王轻柔的抚着龙阳君的肩膀说;“放心吧,爱卿。孤此生只爱君一人。”后来安釐王下令:谁在他面前提起美人这两个字,他就诛谁九族。此生只爱龙阳君一人。

至此二人快乐幸福美满的生活在了一起……

——典故取自战国时期的魏安釐(音西)王和龙阳君的爱情故事。

三,分桃之爱。

春秋时期的卫国,有一个大夫弥子瑕,伸手卫灵公的宠爱。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二人携手在桃园游玩。

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自然而然的,将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国君卫灵公。

卫灵公大受感动,热泪盈眶,满含深情的说说:"这是多么爱我呀!忘记了他已经吃过了(这个桃子),来给我吃。"

——典故取自春秋时期的卫灵公与弥子瑕的爱情故事。

总结:个人始终认为真正的爱情是可以跨越种族,跨越物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更别说简单的跨越性别。

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既能攻守同盟,也能共磨一镜……

我是碧落晓蓝,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答案是肯定的,我国古代就有同性恋,而且早就有了。在古代,同性恋也称为好男风。

分桃断袖的由来

“分桃”的典故出自《韩非子·说难》。话说春秋时期的卫灵公有男宠弥子瑕,恩爱非常。有一次,两人在园中游玩,弥子瑕吃了个桃子,觉得很甜,于是就留了一半给卫灵公。卫灵公对此大加赞赏,顾不得君臣之礼,很开心地吃了剩下的桃子。

断袖的典故出自《汉书·佞幸传第》。汉哀帝时,董贤曾任郎官,因为长相秀美且好修饰,因此获得哀帝的宠幸。有一次,董贤与哀帝午睡时,压到了哀帝的衣袖。哀帝想起身,发现董贤没睡醒,不忍心惊醒他,于是割断了袖子才离去。可见哀帝对董贤爱意之深。

所以,分桃断袖,后来就指同性恋了。

除了分桃短袖,龙阳之好也指同性恋

龙阳之好的典故出自《战国策·魏策》。话说魏王与龙阳君是一对同性恋,两人经常同床共枕,十分宠爱。有一次,魏王与龙阳君同船钓鱼。龙阳君钓了十几条鱼,却突然哭了,魏王十分惊讶,赶忙问是什么原因。龙阳君就说,刚开始钓到一条鱼的时候很开心,后来钓的鱼越来越大了,就会把小鱼丢了。我想着天下的美人何其多,就害怕魏王您有朝一日宠爱了其他的美人,肯定会抛弃我,所以情不自禁的流泪。魏王听后,十分动容,为了打消龙阳君的担忧,下令全国不许谈论美人,违令者满门抄斩,借以表达对爱龙阳君的爱。

后来的许多朝代,很多达官贵人喜好男风的,就会养娈童,甚至出现男妓。

比如说两宋时期,汴梁(今开封)和临安就有男妓。有趣的是,这时候的男妓,起的名字多半类似于女人的名字,如莺莺燕燕之类。政和年间,宋徽宗曾打击男妓一事,规定“男为娼,杖一百,告者赏钱五十贯”,五十贯钱,就是5万文钱。

历史上有什么“黑技术”令当今世人目瞪口呆的?

历史上有什么“黑技术”令当今世人目瞪口呆的?

用途单一的超级水平仪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有个哥们叫卡尔达诺,他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数学、物理、医学上都有很高的建树。同时这老兄还是一个预言家,他准确预言了自己的死亡日期,额......在那天他依然没病没灾的,于是他自杀了。

作为预言家失败的卡尔达诺我们不去管他,因为这老兄作为物理学家非常成功,1551年的时候,他折腾出一种叫做“卡尔达诺悬架”的东西。这玩意能利用垂直轴把指南针永远保持在水平面上,在颠簸大海上,简直就是指引方向的神器。再后来欧洲开始利用这玩意测量经纬度,让船只航程大大加强,可以说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的远航纪元。

当然,这玩意虽然很牛,但远远达不到让现在人都目瞪口呆的地步。真正让人觉得蒙圈的是,中国人起码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在使用这个原理了。如果只是根据文字说明,那么起码在东晋的时候就已经有实物,只是考古没有发现,目前考古能发现的实物是唐朝初年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唐朝人到底用这个原理做了啥东西?答案是香炉,就是下面这玩意:

1987年4月3日,陕西宝鸡法门寺的佛塔施工现场意外发现了一个洞,洞里就是传说中的法门寺地宫,考古人员在地宫里找到了这个银香炉。它可以用钩子挂在房梁上静态使用,也可以放在被子里滚来滚去给被子熏香,无论你怎么折腾,香灰永远不会掉出来,设计之精巧真的让我目瞪口呆。

这事我不知道该咋总结,似乎咱们的科技树有点歪.......

被时代淹没的机械工程师

清初的扬州有一个奇人叫黄履庄,这老兄读过私塾,又因为扬州是通商口岸经常接触传教士。故此对西洋机械这类东西很感兴趣,偏偏他又是个心灵手巧的人,经常鼓捣出一下好玩的小物件。上私塾的时候他就做出个一个小木人,放在水平的桌子上就静止不动,放在坡面上就会一步步的往下坡走,可见手艺精湛。

到了康熙年间,这老兄大抵觉得走路太累又买不起马,于是他设计制作了一个小玩意。在张潮的《虞初新志》里是这么记载的“双轮小车一辆,长三尺余,可坐一人,不须推挽,能自行。行时,以手挽轴旁曲拐,则复行如初,随住随挽日足行八十里”。没错,这老兄鼓捣出来的就是自行车,过了大约100年,法国人西夫拉克才制造了木制自行车,那个玩意还不能拐弯。

他还做过木制看门狗,平常就放在门口,有人进门触动机关后,木头狗会发出叫声;做出过类似喷泉的水枪;也做出过聚光镜。总之这个老兄就是当年最出名的机械工程师,可惜周围人都忙于生计,识字的忙着考科举,不识字的想学也学不会,他的手艺就这样失传了,他的名字也被时代逐渐淹没,想想真的满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