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商铺出租最新消息

  1. 传言唐玄宗曾一日杀三子,是什么原因
  2. 传言唐玄宗曾一日杀三子,是什么原因

    被杀的是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没有皇帝的首肯,没有人能杀得了这三位王子,其实这三位就被自己的亲生父亲给处死了。

    一:唐玄宗李隆基为何想要换掉太子李瑛?

    唐玄宗上位之后,立发妻王氏为后,但王皇后没有儿子。因此赵丽妃的儿子李瑛便被立为太子,而鄂王李据的母亲是皇甫德仪,光王李据的母亲是刘才人。

    临淄商铺出租最新消息 - 汇30资讯

    (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

    李隆基本人风流好色,赵丽妃年经渐老,慢慢地不受宠爱了,而武惠妃年轻漂亮,慢慢地她得到了李隆其的欢心。武惠妃趁着受到宠爱的机会,便经常蛊惑李隆基要立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为太子,并且还经常在李隆基的耳边说太子李瑛的坏话。

    这枕头风一吹起来,便是绵绵不绝,于是李隆基便起了“换太子”的心思,这是史书记载的说法。

    但我们一沉思就会发现,李隆基也算是一代英明神武的君主,他后来确实是怠政了,但并不能说他就老糊途了。其实,换掉太子对李隆基也有利,因为换掉太子,不仅可以敲掉太子的势力,因为太子的势力大,保不准“玄武门事件”会再次发生。

    (唐玄宗和武惠妃)

    大唐开国百年,每一任皇帝无不踏着鲜血上位,这成了李唐皇室的宿命。李世民诛杀兄弟,逼父亲退位;李隆基也一手发动了“唐隆政变”、“先天政变”,诛杀韦皇后,斩太平公主,然后逼父亲退位,逼长兄让位,用冷酷无情铺就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帝王之路。

    因此,换掉太子瑛,既符合李隆基的利益,又能博得爱妃一笑,何乐而不为呢?

    二:想换掉太子李瑛,必须先敲掉太子的外援张九龄。

    公元735年,李隆基提出了要换掉太子李瑛,结果遭到了贤相张九龄的极力反对。对于李隆基这种随心所欲的作法,张九龄可谓是痛心疾首,他大力反对,而张九龄在国家大事面前的这种毫不妥协的态度,最终也惹怒了李隆基,于是李隆基便有了换相的心思。

    (贤相张九龄)

    换相和换太子是一而二,二合一的事情,想要换掉太子,就要敲掉太子的外援,即张九龄。而换掉张九龄之后,那以后朝堂上更没有人可以反对皇帝了,皇权又可以得到伸张。再加上这个时候的李隆基早就开始放羊在“开元盛世”的功劳簿上睡大觉了,他已经不需要张九龄,他更需要一个听话的宰相。

    这个时候,李林甫出现了。他以“保护寿王李瑁”为由,搭上了武惠妃这条线,并且以“换太子是帝王家事”等等话语进行政治投机,在他的努力之下,最终进入了李隆基的视线。

    开元二十三年,即735年,李林甫拜相。736年,李林甫向李隆基进谗言,张九龄被罢相,贬为荆州长史。而失去了张九龄保护的太子李瑛,从此之后就要独力面对武惠妃和李林甫的算计了。

    (李林甫)

    三:太子李瑛被杀,太子同党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样被杀。

    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的一天,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时接到了“进宫捕捉盗贼”的命令,而向他们们传递这个信息的人称,“宫中有贼人欲行刺皇上,威胁到了皇上的生命安,让他们立即带兵进宫”。

    于是,这三兄弟不辨真假地带兵入宫,然而却中了武惠妃的计谋,被以“带兵入宫,谋逆篡位”的罪名拿下,然后被贬为庶人,送入大牢。跟着李林甫向李隆基进谗言,就这样这三兄弟最后都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

    而这一年,武惠妃也死了,到738年,太子之位最终却由李亨拿下,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李隆基仍在玩平衡的戏码,从后来他一遍遍地收拾李亨看出,其意思也很明白,当了太子就老老实实的,别想发展什么势力了,好好地等着朕百年之后,再来继承大位吧!

    (唐玄宗、故太子瑛、唐肃宗李亨)

    四:太子李瑛被杀是因为他能威胁到李隆基的帝位。

    在唐朝,太子既立,那么太子是可以开府的,太子府即东宫,一旦“开府”,那么就说明太子就能合乎法理地招收人才和扩充自己的力量。当年的李世民,也是因为“开府”,然后势力大增,最后以一“将军幕府”的力量,就可以取代满朝公卿,最终坐上了皇位。

    唐朝东宫的大致结构为:设太师、太傅、太保和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均为太子导师。设太子宾客作为太子侍从官,设詹事府总管东宫官吏和政事;设左春坊负责侍从规谏;设右春坊负责文书启奏。具体有崇文馆、司经局、典膳局、药藏局、内直局、典设局和官门局等等,这就相当于中书、门下、尚书六部,也算是一个小朝廷了。而在文官系统之外,东宫还仿照十六卫建制设有十率府军队,各设率一人,副率一至二人统管,下辖一定数量的府兵,作为太子的禁卫部队。

    (东宫文武官员)

    东宫,其实就是一个小朝迁,有句话说的好,“一个中心为忠,两个中心为患”。虽然古代王朝都是这么一个模式,但谁叫李世民开了个坏头呢?因此,防备太子,就成了唐朝皇帝心中的噩梦。

    天家无亲情啊,如果仅仅是把太子贬为庶人,那东宫旧臣肯定会奔走相救,而这些东宫旧臣,一般都是由世家贵族子弟充当,想要将他们一一屠戮,那问题将会更严重。那最后只剩下一条路了——处死太子李瑛等人,然后把罪过全部推到李林甫的身上就好了。

    文——千古

    这可不是传言,而是真实的历史,被称为“三庶人”事件。三个皇子一日被杀,因为玄宗的宠妃武惠妃容不下他们。


    玄宗杀掉的三个儿子是第二子太子李瑛(生母赵丽妃)、第五子鄂王李瑶(生母皇甫德仪)、第八子光王李琚(生母刘才人)。玄宗李隆基正妻王皇后无子,而长子李琮传说小时候被野兽抓伤了脸毁容,不适合继承大统,所以太子之位归于次子李瑛。早年,赵丽妃、皇甫德仪和刘才人都比较得宠,三个儿子也颇受玄宗宠爱。但是后来,武惠妃得宠,玄宗甚至为她废掉了结发之妻王皇后。三个妃嫔也渐渐失宠,而武惠妃之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杨贵妃前夫)越发受到玄宗宠爱,三个皇子慢慢失去了原有的父爱。


    共同的命运让三个皇子结成“同盟”,但他们没有做什么,而是整天聚在一起互倒苦水,怨天尤人。期间自然说出了不少骂武惠妃的话,谁知隔墙有耳,开元二十四年冬,此事被驸马都尉杨洄(武惠妃的女婿)知道了,报告给了武惠妃。武惠妃借此机会立刻发难,向玄宗哭诉太子三人要加害他们母子,甚至咒骂玄宗。武惠妃的目的当然是希望玄宗能因此废太子,让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成为新的储君。

    (张九龄)

    玄宗果然大怒,准备废掉三人,但被时任中书令(首席宰相)的张九龄阻拦。他坚持认为三个皇子没有大错,断不能听信后宫之言废立储君,动摇国本。加上武惠妃走了一步昏招,居然派人去找张九龄表示只要帮忙废太子就能长保富贵。张九龄怒斥来使,还将此事原原本本告诉了玄宗,玄宗对武惠妃的行为大为不满。第一次废黜太子计划不了了之。

    (李林甫)

    但是,到了开元二十五年四月,局势发生了变化。张九龄在政治斗争中败给了同在宰相班子中的奸相李林甫。李林甫取代张九龄成为首席宰相,并设计将张九龄逐出京城。而李林甫当年谋求入相时就走了武惠妃的门路,自然投桃报李,愿意帮助武惠妃的儿子李瑁夺下太子之位,并且希望由此获得“定策之功”,从而永保权势。


    于是,武惠妃指示杨洄再次上奏弹劾三皇子,不仅告他们心怀怨望,还称太子与太子妃的哥哥薛锈暗中勾结,企图发动叛乱。玄宗李隆基自己就是政变上台的,对此自然特别敏感。加上张九龄去职,李林甫扇风,对此更是宁可信其有。终于在四月二十一日,也就是张九龄离开长安的第二天废三个皇子为庶人,薛锈流放岭南。旋即又下第二道诏书,将三个皇子和薛锈全部赐死。因为三个皇子都被废为庶人了,所以此事被称为三庶人事件。

    三个皇子被杀,但此事并未就此终结。原本寿王李瑁入主东宫似乎已是板上钉钉。谁知武惠妃居然经常梦见三个皇子索命,逐渐精神失常,最后惊惧而死。没有了武惠妃,玄宗对李瑁的宠爱也减少了。李林甫虽极力主张立李瑁为新太子,但玄宗权衡再三,认为李瑁实在太年轻,最终选择了第三子忠王李玙(后改名李亨)为新太子。而李林甫由于之前一直支持李瑁,所以不可避免的与新太子李亨结下了梁子,就干脆一条道走到黑,此后的岁月一直想方设法攻击李亨,希望另立太子。甚至李林甫死后,继任的杨国忠也继续对太子进行各种陷害,以致李亨惶惶不可终日,多亏李隆基晚年不想重蹈杀三子的覆辙才没有再废太子。李瑁没有了母亲的庇护,缺少了父亲的宠爱,最后竟被夺走了自己的寿王妃杨玉环。最终安史之乱爆发后,在马嵬驿,士兵哗变,杀杨国忠,逼玄宗赐死杨贵妃,李亨脱离李隆基掌控,自行登基。这件事才算真正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