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军改为什么集团军从71~83番号,不从1开始

我国军改为什么集团军从71~83番号,不从1开始?

解放军1—70的番号都曾用过。

这是在解放战争(1948年)时期。解放军先划分为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华北五大野战军,再依秩更名为第一、二、三、四野战军,(华北野战军部队主体划入了一野)。

各个野战军所辖的部队由纵队改名为军,共有从1→70共70个军的番号。

解放后经过多次裁军,到2013年只保留了7大军区、18个集团军番号。

即北京军区(27、38、65集团军),沈阳军区(16、39、40集团军),济南军区(20、26、54集团军),南京军区(1、12、31集团军),广州军区(41、42集团军),成都军区(13、14集团军),兰州军区(21、47集团军)。

2017年解放军再次整编,保留“五大战区”和13个集团军规模。

这是为了适应打赢现代战争需要,解放军划分为东、南、西、北、中部五大战区,保留13个集团军规模。

作为新型的多兵种合成集团军,各军的旧番号也全部更新,分别以71—83集团军新番号冠名。

这就是为何不再用从1开始冠名集团军番号的原因。

笔者虽然是军事“门外汉”,但个人对一些集团军过去的光荣番号(例如38、39、27军)未能保留感到惋惜。

第38军(现82集团军)、第39军(现79集团军)起源于新中国“开国红军”部队,它们参加了土地革命战争、北上(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由于它们意志顽强、战功卓著,享有着国际盛誉。英国二战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由此感叹过;“战争第二法则,不要与中国陆军作战!”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兵团的规模一般有多大?

解放战争后期,共有三支国民党起义部队被改编为“兵团”建制,分别是湖南起义的陈明仁第21兵团、新疆起义陶峙岳的第22兵团、绥远起义的董其武第23兵团。其中陈明仁兵团的兵力最惨,他指挥的原国民党第一兵团在长沙起义后,叛逃的部队多达两个军(第71、第100)40000多人,几乎是该兵团的半数人马,最后缩编为人民解放军第55军。

我国军改为什么集团军从71~83番号,不从1开始 - 汇30资讯



(第21兵团司令员陈明仁)

白崇禧为了报复,以同是黄埔一期生的黄杰收容叛逃部队重建第一兵团,结果在衡宝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四野部队全歼。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兵团,是在“纵队”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1947年以后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纵队级兵力已不足以完成战役任务,于是各野战军开始组建“兵团”,但当时并没有全国统一的序列编号,五大野战军自行编组和排序,基本的规模是三个野战纵队组建一个兵团。

我国军改为什么集团军从71~83番号,不从1开始 - 汇30资讯



(第22兵团司令员陶峙岳)


最先有“兵团”称谓的是华东野战军,即1947年的“七月分兵”,华野以六个主力纵队和特纵组成“外线兵团”,由陈毅粟裕率领执行外线进攻任务;而以四个纵队组成“内线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率领,执行保卫山东根据地的任务,不过此时的“兵团”是临时性划分,还不太正规。

稍后晋冀鲁豫军区留守部队成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兵团,即由中野第三、第八纵队和起义的第38军组成的陈赓兵团,所部80000余人强渡黄河杀入豫西,配合陈粟和刘邓大军作战。

我国军改为什么集团军从71~83番号,不从1开始 - 汇30资讯



(第23兵团司令员董其武)


东北野战军在1948年初,将两个负责作战的“前方指挥所”改组成两个兵团部,第一兵团由萧劲光任司令员,第二兵团由程子华任司令员,其中程子华兵团是最早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下辖两个纵队和三个独立师,是比较标准的兵团级规模。


华北野战军从1947年底开始,组建了第一兵团(徐向前)、第二兵团(杨成武)和第三兵团(杨得志),每个兵团均辖三个纵队约10万人马的兵力,这也是比较标准的兵团级规模,全军统一序列后改称第18、第19和第20兵团,其中第18兵团和19兵团在太原解放后转隶第一野战军指挥。

我国军改为什么集团军从71~83番号,不从1开始 - 汇30资讯



(陈谢兵团、第4兵团司令员陈赓)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开始进行全国整编:

第一野战军辖两个兵团(第1、第2),总兵力只有15万余人,也就是说,每个兵团虽然有三个军的编制,但兵力都在7万人左右,是几大野战军中兵力最薄弱的。

第二野战军辖三个兵团(第3、第4、第5),总兵力28万余人,平均下来每兵团三个军大约9万人;

第三野战军辖四个兵团(第7、第8、第9、第10),总兵力58万余人,平均下来每兵团三个军约14万余人。